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8的文章

【論壇投稿】沒有「輕急診」,只有濫用人 (自由時報)

貴報報導「醫師推動『24小時診所』 傳獲衛福部支持」,有意仿效新加坡,提供全天候看診服務。除了國情不同,看診收費天差地別,只怕存在理想現實之差距;更該重視的是台灣健保制度造成的急診濫用問題。 台灣大型醫院,長久以來多已設立「急診室」,由各科醫師輪值,廿四小時處理急症。術業有專攻,除了明顯的感冒、腸胃炎能當下處理,多半要聯絡病房相關專科的值班醫師協助,甚至只能待床等待門診時間再回診。 更糟的是,許多重大急症往往只以發燒、疼痛、頭暈…等等輕症徵候來表現。沒有相關疾病臨床經驗,各分科醫師極易有所閃失,沒能預先提防處置,等到發覺才徒呼負負。 是以現代先進國家,普遍設立急診專科,全科訓練,整體觀照,務求急重症在最早期預先設想因應,及早阻斷惡化。 為快速區分,急診引用修改戰爭發展而來的檢傷分類,從生命徵象判斷病患的急迫程度。一級為最嚴重,五級為最輕微。通常四至五級病患,門診處理即可,三級需要臨床醫師判斷。最需要急診的,是一、二級病患。 然而台灣健保空有「分級轉診」設計,從來沒實行。急診更無設限,只要「我覺得很急」就能掛號就診。專業醫療人員,甚至無權拒絕輕症掛號。加上健保給付不公,利用「總額預算」、「黑箱核刪」長期剋扣醫療人員勞資。醫糾濫訴橫行,將醫療人員當成免費提款機。 台灣就醫方便,大部分診所都可快速處置輕症病患。輕症更不必半夜或假日就診,「輕急診」實在是假名詞。 解決急診濫用,只要落實「分級轉診」,取消荒謬的「醫療總額分配」,歸還醫療人員應得的勞資與自主診察權就能做到。政府再不重視且修正方向,台灣醫療的未來,我不忍想像。 ※     【相關聯結】   自由時報已刊登: 「輕急診」是個假名詞   聯合報: 急診常有「看似輕症 實則嚴重」患者…   關鍵評論: 解決塞車的方法,可以用來解決急診壅塞嗎? (徐英碩醫師)

【健保思辨】2018 年流感「假日開診」補助,只淪作秀一場

圖片
健保署元月31日發佈的公文(會不會太晚了?) :「一月、二月,診所假日看診的診察費多 20%」「限公費流感疫苖的合約診所」。 問題來了: 1) 為了「週六、週日看診的診察費多 20 %」,會讓原本假日不開診的診所,增加人力和加班費,特別開診嗎? 2) 一月 31 日才公布這規則。假設我現在看到了才開始調度,二月有四週 (8 天週六週日),就算我真的很拼,農曆年假除夕到初五六天全天看診,總共 14 天是「診察費多 20%」。多出來的錢,會讓我足夠請人來開診嗎? 3) 假設我是準奈米診所,一個月看診量從沒超過第一階,平均每天看診 20 人,每人可得點值 320 點。假日增為 320 x 120% = 384 點,二月假日14天,約可增加點值 20 (看診人次) x 14 (天) x (384-320) = 17920 點。 浮動點值,假設非常理想、沒核刪、沒再多扣,打 85%,先支付 90% (保留 10% 半年後再付),可得 17920 X 85% X 90% = 13708.8 元。-- 真是 好 大 一 筆 錢 哪!! 這樣足夠我請假日的藥師、護士、櫃台的加班費嗎? 或是,我過舊曆年七天連假,出國去玩還不必付假日加班費,來得爽快? 公告107年度「因應流感疫情基層診所例假日開診獎勵計畫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