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

【論壇投稿】PGY訓練過勞無益,宜回歸分科專業 (蘋果日報)

從網路臉書延燒,引起各界討論,台中榮總急診,PGY (post gradute year「畢業後一年」全科訓練) 住院醫師與護理師的衝突事件,與其說是兩人互不相讓,或是醫療護理互有心結,更該檢視的是:走馬看花的PGY制度,對新進醫師的全科訓練真否真有幫助? 術業有專攻。處理人體治療疾病,更是不容輕忽的專業。現代醫學分科細密,隔行如隔山。基礎醫學訓練雖是全科學習,臨床疾病診察治療又是深化且需要反覆熟習的。並不像電影或動漫,神醫雙手就管遍任何疑難雜症。 醫學系畢業生,人各有志,興趣不同,才能專擅也不同。有人見血就昏,有人拿刀就抖。有人可以看一整天醫學影像津津有味且快速識別,也有人整天坐不住只想看病作處置。 現代醫學分科,讓各類型醫學生都能選擇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科別去深造,將來都有機會獨當一面成為專家。PGY制度,卻要求不同類型醫學生,每個月到各種不同分科去輪值;才剛熟習事物,又要換科重新適應。 浮光掠影學來的各科知識,日後從醫生涯真能有所記憶?真敢拿來運用?民眾真有疾病,敢給非專業的醫師處置嗎?更別說現今醫病關係惡劣,資深專科醫師的處置仍隨時可能被告,有誰敢拿自己年輕時一個月學來的過時醫療知識,運用在非本科病患身上? PGY制度,造成訓練單位與年輕醫師,兩方同樣耗損。造成年輕醫師有志學習專科知識,卻只能當醫院低階白袍人力,從事實習醫師就能勝任的工作,度過空白的一到兩年。過勞且不被尊重,無心學習也只能虛耗。將來為你我救人救命的醫師,得不到該有的專業訓練,難道是對的? PGY制度,可以休矣。請讓醫學分科專業,各自回歸。別讓年輕的醫療新血,在過勞虛耗裡折損,失去熱情。 【相關聯結】 PTT貼文: [問題] 護理團體有集體罷淩他人的慣性嗎? PTT貼文: [爆卦] medstudent版戰文懶人包 Yi-chieh Cheng 臉書貼文(2018-04-08 01:27AM):「 醫學生版最近事情鬧得很大,一句話說完,不過就是急診NP跟PGY對嗆.…… 」 蘋果日報「即時論壇」: PGY訓練過勞無益,宜回歸分科專業 楊佳陵律師臉書貼文(2018-0408 00:54AM): PGY其實是因應醫療崩壞醫界人力(奴隸)不足的制度。

【論壇投稿】 亡診日期寫錯就要罰?華佗再世也步步驚魂(自由時報)

貴報刊載「死亡證明寫錯時地 醫師被罰10萬打官司敗訴」,讓我與諸多醫界同仁不解,臉書熱烈討論。 開立文書單據,筆誤或日期時間誤植,不算少見,疲累下更容易發生。我過去在加護病房輪值,開亡診也是常日期錯、住址錯的,印了許多次(還好電腦修改列印不麻煩),家屬看過無誤,才會簽收帶走。是以,我覺得這實是明顯行政作業必然且常見的誤植錯誤。家屬未確認就帶走,也有一部分責任,不能單方面怪罪無惡意且疲勞犯錯的醫師。甚至,根本無所謂「犯罪」,改正就好。 醫師法第廿八之四條,設定醫師當被處罰的五項行為。第五款為「出具與事實不符的診斷書」。這裡的「事實」,被想當然認為是病名或病程等,防止醫師以職責之便假造。但法官擴大解釋成「文件所有內容」,包括日期、時間、地址不符,這是否太過度詮釋呢?且,條文也無「以故意、惡意曲解為限」的限制,應該是法條需要修改,否則所有非故意的過失,台灣醫師都會被處罰了。另,行政罰法第七條: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,不予處罰」。 若開立亡診為「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」,爭點在於:疲累失誤、文書失誤,甚至是家屬認知失誤,雖非「故意」,是否算是行政罰法裡的「過失」。如果將「過失」擴大解釋,那麼的確不管如何(就算機器印錯、民眾記錯、告知時間地點有錯…),錯了就是「過失」。開單醫師都是會被罰,「誰叫你要開」。 此後,能保護醫師自己的,只有務必請民眾確認並簽認「無誤」,將簽署無誤文書和病歷一起保存,日後被告才有證據。或,「不做不錯」,沒人要開亡診,一律行政相驗請法醫開。讓醫病兩造如此防衛,法律人士難道不是隱形推手麼? 本案仍可上訴。期待日後法庭,還以清白,別拿這種文書手誤來懲罰苦勞的台灣醫療人們。 (投稿自由時報言論廣場已刊出) 自由廣場: 華佗再世也步步驚魂 自由時報: 你累了嗎?死亡證明寫錯時地 醫師被罰10萬打官司敗訴

【論壇投稿】沒有「輕急診」,只有濫用人 (自由時報)

貴報報導「醫師推動『24小時診所』 傳獲衛福部支持」,有意仿效新加坡,提供全天候看診服務。除了國情不同,看診收費天差地別,只怕存在理想現實之差距;更該重視的是台灣健保制度造成的急診濫用問題。 台灣大型醫院,長久以來多已設立「急診室」,由各科醫師輪值,廿四小時處理急症。術業有專攻,除了明顯的感冒、腸胃炎能當下處理,多半要聯絡病房相關專科的值班醫師協助,甚至只能待床等待門診時間再回診。 更糟的是,許多重大急症往往只以發燒、疼痛、頭暈…等等輕症徵候來表現。沒有相關疾病臨床經驗,各分科醫師極易有所閃失,沒能預先提防處置,等到發覺才徒呼負負。 是以現代先進國家,普遍設立急診專科,全科訓練,整體觀照,務求急重症在最早期預先設想因應,及早阻斷惡化。 為快速區分,急診引用修改戰爭發展而來的檢傷分類,從生命徵象判斷病患的急迫程度。一級為最嚴重,五級為最輕微。通常四至五級病患,門診處理即可,三級需要臨床醫師判斷。最需要急診的,是一、二級病患。 然而台灣健保空有「分級轉診」設計,從來沒實行。急診更無設限,只要「我覺得很急」就能掛號就診。專業醫療人員,甚至無權拒絕輕症掛號。加上健保給付不公,利用「總額預算」、「黑箱核刪」長期剋扣醫療人員勞資。醫糾濫訴橫行,將醫療人員當成免費提款機。 台灣就醫方便,大部分診所都可快速處置輕症病患。輕症更不必半夜或假日就診,「輕急診」實在是假名詞。 解決急診濫用,只要落實「分級轉診」,取消荒謬的「醫療總額分配」,歸還醫療人員應得的勞資與自主診察權就能做到。政府再不重視且修正方向,台灣醫療的未來,我不忍想像。 ※     【相關聯結】   自由時報已刊登: 「輕急診」是個假名詞   聯合報: 急診常有「看似輕症 實則嚴重」患者…   關鍵評論: 解決塞車的方法,可以用來解決急診壅塞嗎? (徐英碩醫師)

【健保思辨】2018 年流感「假日開診」補助,只淪作秀一場

圖片
健保署元月31日發佈的公文(會不會太晚了?) :「一月、二月,診所假日看診的診察費多 20%」「限公費流感疫苖的合約診所」。 問題來了: 1) 為了「週六、週日看診的診察費多 20 %」,會讓原本假日不開診的診所,增加人力和加班費,特別開診嗎? 2) 一月 31 日才公布這規則。假設我現在看到了才開始調度,二月有四週 (8 天週六週日),就算我真的很拼,農曆年假除夕到初五六天全天看診,總共 14 天是「診察費多 20%」。多出來的錢,會讓我足夠請人來開診嗎? 3) 假設我是準奈米診所,一個月看診量從沒超過第一階,平均每天看診 20 人,每人可得點值 320 點。假日增為 320 x 120% = 384 點,二月假日14天,約可增加點值 20 (看診人次) x 14 (天) x (384-320) = 17920 點。 浮動點值,假設非常理想、沒核刪、沒再多扣,打 85%,先支付 90% (保留 10% 半年後再付),可得 17920 X 85% X 90% = 13708.8 元。-- 真是 好 大 一 筆 錢 哪!! 這樣足夠我請假日的藥師、護士、櫃台的加班費嗎? 或是,我過舊曆年七天連假,出國去玩還不必付假日加班費,來得爽快? 公告107年度「因應流感疫情基層診所例假日開診獎勵計畫」

【論壇投稿】車禍傷殘,該誰買單?(蘋果日報)

【蘋果日報】 投稿 車禍傷殘,該誰買單? 今日蘋果日報刊出「 健保新條文 強制車險理賠 爆道德爭議 」:原來健保法不知不覺修正條文,將過去健保署無能為力的「代位求償」,改為「保險對象」(即車禍受害人)。引起金管會關注,認為受害者將健保、商業保險皆申請給付,是「不當獲利」。 車禍傷殘,並非你情我願。暫且不論誰是誰非,醫療第一時間救亡求存,義不容辭。相對產生的醫療耗費固然可觀,平時若有醫療意外保險的投保,便可發揮作用。 是以,民眾若投保醫療險,車禍申請理賠,並非「不當獲利」。卻相對凸顯「全民健保」不分是非、萬病皆保的荒謬。 試問,誰願意傷殘去請領保險?意外無法預期,平時投保繳交保費,正為此時此刻。 疾病亦無法預期。全民健保,強制讓全民共同分攤疾病風險。看似美意,大病小病皆保,二十餘年將醫療費用壓抑至賤價來當成「全民福利」,讓民眾失去疾病警覺心,不重視健保維護。造成健保支出費用雪球般越滾越大,伊於胡底。 商業保險,審查嚴格詳盡,為了杜絕要保人藉投保取利,讓民眾自己盡責。只要出險,保費必然增加,甚至不能再保類似保險。 全民健保,卻是不得不保,不必為健康負責,反正生病就去刷健保卡,官員民眾皆唱「健保好,健保不能倒」。任由醫療相關產業苦勞。這難道就是台灣衛福部的促進健康方式? 不論健保或商業保險,說車禍傷殘民眾,申請保險支付為「不當獲利」,實在傷感且不公。該檢視全民健保制度,全盤翻新修正,讓小傷小病自行負擔,或由商業醫療保險補足。衛福部當將投注一部分心力,放在「教導民眾預防疾病、促進健康」上。這正是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讓國富民強的精要。 ●   蘋果日報: 開業醫師:車禍傷殘,該誰買單?

【新聞思辨】 醫美麻醉風暴,證明專科醫師無法取代

近來醫美診所的麻醉事故頻傳,即使麻醉專科醫師仍不可免。更何況,部分診所無法請到麻醉專科醫師,只好由主刀醫師甚至其他醫療人員從事麻醉,知情者無不憂心。   為此, 26 日自由時報報導「 衛福部將改版麻醉同意書 註明麻醉醫師身分 」,讓民眾更能清楚識別麻醉專科醫師的有無,實是亡羊補牢之善舉。    這還不夠。目前傳出, 衛福部醫事司將修改住院醫師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」 (PGY) ,加強麻醉訓練 ,以期讓住院醫師皆具初步麻醉技能,可自行處理「低風險麻醉」。──聽來很理想,卻實不可行,更增加住院醫師無謂負擔。    已不是「一醫全能、包治百病」的古早年代。現代醫療專科各擅所長,分科精細,隔行如隔山。就算醫學訓練是通才教育,各專科多年訓練之後,過去其他專科的知識,早已落後時代甚遠。 PGY 訓練,匆匆兩年走馬看花,回歸各專科訓練後不可能再複習利用。又有哪位病患敢讓醫師憑過去模糊記憶,在自己身上從事不熟練的醫療行為?    衛福部常在醫療新聞過後,馬上推出因應措施。不外乎「加入評鑑」「加強核刪」「加強 PGY 訓練」。這些提高控管手段,看似有用,實則徒增醫療人員勞務與困擾,甚至流於表面工夫,對往後發生同類醫療事件不能預防,更無法補救,只能一錯再錯。    有了錯誤,不該是忙於處罰當事人,限制同類事。應當思考事件疏漏,改進流程,在發生前預先防範。人間諸事如此,醫療更當如此。    現代醫療,講究「以病患為中心」。團隊合作互補有無,方能事半功倍,有效率且精確維護健康、治療疾病。「麻醉同意書」寫得再詳盡, PGY 訓練作得再繁密,終不如回歸專業,讓專家作專精的事。這才是全民之福。   (投稿自由時報「自由廣場」未獲選) ● 聯合晚報: 醫師培育新模式明年上路 住院醫師加強麻醉訓練 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說,麻醉藥品使用,是PGY計畫中的基礎訓練,住院醫師習得後,未來在臨床上評估需要低風險麻醉時,可自行作、高風險麻醉會麻醉專科醫師,這才是好的醫療分工。明年起將有新課程設計,不再是時間一到就畢業,各能力階段皆有評估,訓練更紮實。  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簡志誠說,住院醫師階段必須有好的臨床專業能力訓練,未來的麻醉基礎訓練,將導入兩百餘個學習里程碑,通過才算完成。 ● 自由時報...

【新聞思辨】記憶與現實:龍發堂精神病患的報導,是否呈現真相?

我以「小說創作」角度來思考:   不少小說,架構超現實或時空身分交錯的故事,最後會以精神人格疾病來交代。比如《惡童日記》系列。比如《二十四個比利》。比如經典的《化身博士》。   人的記憶,本來就是極不可靠的。自己觀察當下的時空人事物,已經是減省且經過自己人格詮釋才記下的,隨時間過度變得模糊又自己依邏輯或想像補足,就變得更扭曲。到底什麼是「真」?什麼是「假」?其實都是,也都不是。   新聞報導,同樣也是。經過記者收集資料,再作剪裁調整甚至改造強化,以記者或編輯群的觀點來呈現。是個經過後製的照片,看來很美,但失真之處常常看不出來,甚至「失真」才帶來美感。   所以,與其追求新聞的可信度和真相還原度,身為閱聽者,我會思考新聞背後傳達了什麼,媒體想表現或隱藏什麼。我又接收到什麼,是否代表自己或社會的未來將有什麼改變、可以有什麼改變。   未來,一直來。我們要什麼未來,可以當下去改變,或是無奈被改變。我們一直有選擇,只關乎自己在不在乎、要不要作選擇。 《新聞連結》 鏡周刊: 【迫遷龍發堂】家屬控遭誘騙簽同意書 高市衛生局強制接管龍發堂 報導者: 龍發堂最後的日子

【新聞思辦】醫學影像共享,不是健保解藥

圖片
關於健保醫險雲端下載   事實上,「線上查詢」的目的,不是為了讓醫療方便,是在「遏止(多餘的?重覆的?) 醫療檢驗檢查 (來省錢)」喔。   於是,只要作過的檢驗檢查(就算只是近三天到近一週),基層或醫中都會避免再作 (否則會被核刪)。   那麼,就算有所懷疑,就算根本可能是假造數據或張冠李戴 (a 的數據傳成 b了,c 的幾次檢查都結果相同因為系統錯誤重覆上傳…),少有醫療人員會冒著被刪被上層罵被扣錢的風險,再重作一次。病患治療若是錯誤,又是「醫療人員的錯」。   這很嚴重。 「防禦醫療」 ,是必然存在且不會改變的。   基於自身醫學學識所及,設想所有可能病況,預先檢查排除,對病患和醫療人員都是好的。耗費也必然因應增加。   就算可能性極小,「暫不作檢查(來排除)」,事先說明「有微小可能但目前不像」,應注意、有注意,萬一就是發生了,醫病兩方的可接受程度,相對較高。   但在台灣,還是可能會被「我怎麼知道?我又不是醫生,你應該要堅持作/不作檢查/處置啊,也不會變成現在這樣」,一句話打死。   先理解且接受「面對疾病,醫療人員是強大戰友,不是豬隊友,更不是造成傷害的敵人」,醫病兩方才能放下心防,好好迎戰。否則,再多的防範作為,重覆且越來越多的檢驗檢查,在兩方的恐懼心態下,只怕永遠不會改變。   「如果怕被核刪,就要民眾自費啊」。 說到重點了。   健保署看似方便,其實縮限。好像省錢,其實讓民眾不得不花更多錢(自費,否則簽「自願拒絕自費檢查同意書」)。   醫療人員可以「應注意,有注意,健保應該會刪,民眾自費不願意」,來規避將來可能的「意外」。一切保守,惡果會回到民眾頭上,但民眾不會有感覺,只會仇醫。 「能查到上次檢驗檢查,第二家醫院就不必再作同樣檢驗檢查,這不是可以省錢嗎?」 所能減省的,實在有限哪。損失的效益和避險功能的喪失,卻無法補救。 或許可以信賴,前一手處理的醫院/診所,檢驗檢查都是準確反應病患那時狀況;沒有新的檢驗檢查,就無法呈現前後時間 (就算不到一天,甚至不到幾小時) 的變化。就算「沒有明顯變化」,也是種「病情穩定」的表徵,對醫療人員處理時序的安排上,很有幫助。 人,隨時在變化。醫療單位,不是專屬某人,只為某人服務。檢驗檢查,不論何時何地作的,不論檢查了什麼,都是重要參考,都不會是無用的。知道各病患的...

【論壇投稿】產科醫心聲:生產處處風險 我們是保護者不是仇人

產科醫心聲:生產處處風險 我們是保護者不是仇人 蕭勝明/基層診所開業醫師 元月16日,臉書或部分新聞媒體,登出剖腹產新生兒被剖傷的病案,頭皮長達17公分傷口,怵目驚心。所幸馬上處理縫合,回復良好。這是2015年的報告,經臉書醫療社團轉貼,竟以奇聞異事呈現。 無獨有偶,今日《蘋果日報》亦刊出「 剖腹產劃傷新生兒右臉頰 醫師賠65萬元和解 」新聞。原因是造成 0.2 公分臉部傷口。身為醫療人員,對背後「醫好應該、醫壞要賠」心態,感到十分難過。 母親懷胎十月,迎接新生命到來,何等神奇喜悅。這段時間,處處風險。不論母親或胎兒,隨時可能因為感染、意外、生活習慣,甚至不明原因,發生先兆流產、早期破水生產、胎盤剝離等等病況。這些,都不是可預期。更不是醫療所造成的。 產科醫師基於專業,監控且守護媽媽與胎兒。衛教所需的孕期知識,提醒什麼徵象必須隨時返診評估,甚至緊急處理。狀況發生,更是分秒必爭,靠多年經驗與專業,決策應變,否則隨時可能一屍兩命。生產造成的意外傷害,更無法事前預知或絕對可以避免。 產科醫師幾乎都是住在醫院附近,有必要時甚至24小時醫院待命,隨時準備接生。驅動他們的,是責任心與使命感,絕不是、更不應是,「生得不好就會被告到死」的恐懼。 日劇《產科醫鴻鳥》,去年播完第二季,充分顯現產科醫師面臨生產疾病時的壓力,順產後的成就感與喜悅。 不止產科醫,所有醫療人員面臨疾病,是患者共同打擊疾病的戰友,不是敵人,更不是疾病傷害後的替死鬼。如果民眾都把醫療當服務,醫療人員視作仇人,在防衛醫療心態下,沒有人願意積極救治病患。這絕非全民之福。

【論壇投稿】匿名審查不變,醫療箝制依然

匿名審查不變,醫療箝制依然 感謝李署長回應 ,目前對健保匿名審查的調整。即使抽審比例調降,核刪放大比率減少;抽審匿名不變,審查黑箱依然。無法對話,無由進步。 健保署臉書專頁,今年一月三日 20 時 20 分的貼文。臉書文末表示:「小編的感想是,這樣的醫療費用審查好專業喔 ! 如果有核刪或核扣的費用,絕對不是用電風扇吹得喔」,才兩天已被刪除。醫療臉書社團或個人,多已截圖備份。若非自覺有失,何必刪文? 健保署屢次拿「大數據」為名,意圖藉統計歸納來管理台灣醫界。狀似客觀且師出有名,但何異齊頭平等,不准臨床裁量? 依「大數據」要求醫界限制檢查與用藥,處罰特異表現,不管醫術自主選擇是否得宜或獨到。那麼為了避免核刪,避免自己醫療勞資被政府惡意剝奪,醫療人員不得不保守且千人一面,只使用「標準答案」。無形讓台灣醫療的處置,變得退步龜縮,亦步亦驅。更別談對舊疾病的創新改革,與新疾病的探索發現。 「具名審查」,將使健保「醫療專家」們不敢核刪?如果言之有據,何來不敢之為? 以法官判案作比較:法官縱使千般審詳案件證據,依法判案,近年來仍時有讓民眾不解的「烏龍判決」。民眾雖然大多可以再上訴,爭取重新審判,往往耗時多年,勞民傷財。── 但是,法官何曾匿名判案?法官何曾因烏龍判決,就被行政核刪,剝奪勞務所得?更別說,法官何曾被民眾任意提告,認為自己權益有損,是法官判案不公的責任? 醫療,處理人體疾病。醫師,傾力維護健康。這國家對法官何其仁慈,對醫療何其殘酷。全民健保二十二年,靠醫界作功德久矣。何時能讓醫療人員安心救命,得到相對合理的勞務所得?把救命醫療人員當成敵人,將來台灣健康由誰守護呢。

【論壇投稿】健保審查豈能黑箱?

圖片
健保審查豈能黑箱? 健保署臉書專頁,今年一月三日二十時二十分貼出「總額專業委託」的說明文字。表示醫療高度專業,健保署委託各醫療公會遴選三千多名醫師作審查。意謂「醫療審查是醫界對醫界核刪,與健保署無關」。 令人發噱的,臉書貼文者文末神來一筆表示:「小編的感想是,這樣的醫療費用審查好專業喔!如果有核刪或核扣的費用,絕對不是用電風扇吹得喔」,把健保審查核刪的黑箱作業殘害醫療手法,欲蓋彌彰,表露無遺。 醫療不但是高度專業,更重要的是攸關生命。疾病的發生無從預期,疾病的初期表象更是隱晦不明,需要臨床醫師不斷抽絲剝繭,逼近真相。 絕不可能當下確診疾病,是根據徵候先有數種臆斷,經過問診聽診視診觸診、必要的抽血驗尿數據,才可進一步釐清,選定最可能的兩、三種疾病,穩定生命徵象且無害人體的前提下,先作初步治療。治療過程依據身體新的變化,隨時反應調整改變。 疾病診斷治療,是個動態過程。既然一開始不知真相,每個診察治療步驟都是試誤摸索,都是必要的。每個病患都獨一無二,每種疾病都可能是新興發現。 醫療人員天天面對未知病徵,抓出方向快速處理,需要長久經驗學習,高度專業。並非直接面對病患,怎能依極片面的文字,斷定某位救治病患醫師的處置如何? 但這是全民健保挾「專業審查」之名,天天在作的事。甚至黑箱作業,核扣無由,申覆同樣黑箱且少能成功。醫療人員臨床已付出心力勞力財力治療病患,卻如此惡意剝奪醫療人員的勞務所得,強迫做功德。 臨床醫師,並非全知全能。專業審查,只要公開透明,具名而為,讓審查醫師與臨床醫師可以對話討論,就可避免不當核刪。否則,只是健保署剝奪醫療勞務的合理化藉口罷了。 (已刊登: 健保審查豈能黑箱 )

【論壇投稿】基層醫師不准休假?假日看診無人無錢 (自由廣場)

基層醫師不准休假?假日看診無人無錢 拜讀貴報焦點新聞「 週日生病 找不到診所 」,醫改會認為診所可調動人力或改變看診時間,讓週六週日仍有診所開診,解決民眾假日就診問題。實是紙上談兵。 健保開辦之前,假日多有診所開診,甚至全年無休。提供民眾便利就醫之外,醫師診次增加,也代表診察收入增加。 有了健保,政府以點值打折給付之外,另以「合理門診量」作控管。90年1月1 日開始「合理門診量」,104年2月1日起實施「西醫基層合理門診量新制案」。美其名「維護基層醫師身心健康、抑制診所衝量」,實在是巧立名目苛扣醫療人員的勞務所得。 所謂「合理門診量」,重點為「每月看診25日以下,以實際看診日數計算當月合理量;每月實際看診日數25日(含)以上者,以25日計算當月合理量」。 健保要求各診所每日看診 30 人為「合理量」,給予足額「點值」(目前為 350 點),超過 30 人以上,則點值分階減少。31-40 人,每人可得 250點,41-60 人,220點。依次下降。 基層醫師看診,每個病患都是認真對待診察。越用心越認真,越看得好,病患越信賴且遠悅近來。健保制度卻讓基層診所病患越多,收入越少,無異強迫良醫「作功德」,甚至已經17年。 健保公營門診,都不堪虧損陸續關門,足知點值給付遠不足診所常態支出,基層診所已是苦撐。如今「一例一休」,診所理應給假日員工加班費和例休,但錢從哪裡來? 就算假日仍有開診,長久以來,診所在處處核刪下,多方限制檢驗與診治,只能開三日一般用藥避免核刪。民眾不信任診所,醫學中心又沒限制看診,掛號費又不是付不起,為何不去?診所開診,付出高額人事費用,卻沒病患可看,不關診休息又將如何? 醫療團體,多方要求提升診察費用,至少回歸「一點一元」,讓醫療勞務得到合理給付。所謂健保監督團體,甚至健保署本身,都舉「維護民眾看診權益」之名,壓抑醫療所得。掛號費 20 餘年前 200 元,如今仍是 200 元,相對的,國民美食牛肉麵,已從 50 元漲到 250 元。寧不可悲。 基層診所等嘸人、請不起假日員工,不能關門休診,還要我們作功德到幾時? (本文已投稿刊登: 假日看診,醫改會紙上談兵   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