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聞思辦】醫學影像共享,不是健保解藥
關於健保醫險雲端下載
事實上,「線上查詢」的目的,不是為了讓醫療方便,是在「遏止(多餘的?重覆的?) 醫療檢驗檢查 (來省錢)」喔。
於是,只要作過的檢驗檢查(就算只是近三天到近一週),基層或醫中都會避免再作 (否則會被核刪)。
那麼,就算有所懷疑,就算根本可能是假造數據或張冠李戴 (a 的數據傳成 b了,c 的幾次檢查都結果相同因為系統錯誤重覆上傳…),少有醫療人員會冒著被刪被上層罵被扣錢的風險,再重作一次。病患治療若是錯誤,又是「醫療人員的錯」。
這很嚴重。
「防禦醫療」,是必然存在且不會改變的。
基於自身醫學學識所及,設想所有可能病況,預先檢查排除,對病患和醫療人員都是好的。耗費也必然因應增加。
就算可能性極小,「暫不作檢查(來排除)」,事先說明「有微小可能但目前不像」,應注意、有注意,萬一就是發生了,醫病兩方的可接受程度,相對較高。
但在台灣,還是可能會被「我怎麼知道?我又不是醫生,你應該要堅持作/不作檢查/處置啊,也不會變成現在這樣」,一句話打死。
先理解且接受「面對疾病,醫療人員是強大戰友,不是豬隊友,更不是造成傷害的敵人」,醫病兩方才能放下心防,好好迎戰。否則,再多的防範作為,重覆且越來越多的檢驗檢查,在兩方的恐懼心態下,只怕永遠不會改變。
「如果怕被核刪,就要民眾自費啊」。
說到重點了。
健保署看似方便,其實縮限。好像省錢,其實讓民眾不得不花更多錢(自費,否則簽「自願拒絕自費檢查同意書」)。
醫療人員可以「應注意,有注意,健保應該會刪,民眾自費不願意」,來規避將來可能的「意外」。一切保守,惡果會回到民眾頭上,但民眾不會有感覺,只會仇醫。
「能查到上次檢驗檢查,第二家醫院就不必再作同樣檢驗檢查,這不是可以省錢嗎?」
所能減省的,實在有限哪。損失的效益和避險功能的喪失,卻無法補救。
或許可以信賴,前一手處理的醫院/診所,檢驗檢查都是準確反應病患那時狀況;沒有新的檢驗檢查,就無法呈現前後時間 (就算不到一天,甚至不到幾小時) 的變化。就算「沒有明顯變化」,也是種「病情穩定」的表徵,對醫療人員處理時序的安排上,很有幫助。
人,隨時在變化。醫療單位,不是專屬某人,只為某人服務。檢驗檢查,不論何時何地作的,不論檢查了什麼,都是重要參考,都不會是無用的。知道各病患的病情變化速度,才好依序作安排,急症先看,穩定病患可先住院甚至開藥門診追蹤。
檢驗檢查,是醫療人員掌握疾病的工具。時間不斷改變,數據不斷改變。只有不同時空的相同選擇,不會存在「重覆檢驗檢查」啊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