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聞思辨】記憶與現實:龍發堂精神病患的報導,是否呈現真相?
我以「小說創作」角度來思考:
不少小說,架構超現實或時空身分交錯的故事,最後會以精神人格疾病來交代。比如《惡童日記》系列。比如《二十四個比利》。比如經典的《化身博士》。
人的記憶,本來就是極不可靠的。自己觀察當下的時空人事物,已經是減省且經過自己人格詮釋才記下的,隨時間過度變得模糊又自己依邏輯或想像補足,就變得更扭曲。到底什麼是「真」?什麼是「假」?其實都是,也都不是。
新聞報導,同樣也是。經過記者收集資料,再作剪裁調整甚至改造強化,以記者或編輯群的觀點來呈現。是個經過後製的照片,看來很美,但失真之處常常看不出來,甚至「失真」才帶來美感。
所以,與其追求新聞的可信度和真相還原度,身為閱聽者,我會思考新聞背後傳達了什麼,媒體想表現或隱藏什麼。我又接收到什麼,是否代表自己或社會的未來將有什麼改變、可以有什麼改變。
未來,一直來。我們要什麼未來,可以當下去改變,或是無奈被改變。我們一直有選擇,只關乎自己在不在乎、要不要作選擇。
《新聞連結》
鏡周刊:【迫遷龍發堂】家屬控遭誘騙簽同意書 高市衛生局強制接管龍發堂
報導者:龍發堂最後的日子
不少小說,架構超現實或時空身分交錯的故事,最後會以精神人格疾病來交代。比如《惡童日記》系列。比如《二十四個比利》。比如經典的《化身博士》。
人的記憶,本來就是極不可靠的。自己觀察當下的時空人事物,已經是減省且經過自己人格詮釋才記下的,隨時間過度變得模糊又自己依邏輯或想像補足,就變得更扭曲。到底什麼是「真」?什麼是「假」?其實都是,也都不是。
新聞報導,同樣也是。經過記者收集資料,再作剪裁調整甚至改造強化,以記者或編輯群的觀點來呈現。是個經過後製的照片,看來很美,但失真之處常常看不出來,甚至「失真」才帶來美感。
所以,與其追求新聞的可信度和真相還原度,身為閱聽者,我會思考新聞背後傳達了什麼,媒體想表現或隱藏什麼。我又接收到什麼,是否代表自己或社會的未來將有什麼改變、可以有什麼改變。
未來,一直來。我們要什麼未來,可以當下去改變,或是無奈被改變。我們一直有選擇,只關乎自己在不在乎、要不要作選擇。
《新聞連結》
鏡周刊:【迫遷龍發堂】家屬控遭誘騙簽同意書 高市衛生局強制接管龍發堂
報導者:龍發堂最後的日子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