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聞思辨】 醫美麻醉風暴,證明專科醫師無法取代
近來醫美診所的麻醉事故頻傳,即使麻醉專科醫師仍不可免。更何況,部分診所無法請到麻醉專科醫師,只好由主刀醫師甚至其他醫療人員從事麻醉,知情者無不憂心。
為此, 26日自由時報報導「衛福部將改版麻醉同意書 註明麻醉醫師身分」,讓民眾更能清楚識別麻醉專科醫師的有無,實是亡羊補牢之善舉。
這還不夠。目前傳出,衛福部醫事司將修改住院醫師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」(PGY),加強麻醉訓練,以期讓住院醫師皆具初步麻醉技能,可自行處理「低風險麻醉」。──聽來很理想,卻實不可行,更增加住院醫師無謂負擔。
已不是「一醫全能、包治百病」的古早年代。現代醫療專科各擅所長,分科精細,隔行如隔山。就算醫學訓練是通才教育,各專科多年訓練之後,過去其他專科的知識,早已落後時代甚遠。PGY 訓練,匆匆兩年走馬看花,回歸各專科訓練後不可能再複習利用。又有哪位病患敢讓醫師憑過去模糊記憶,在自己身上從事不熟練的醫療行為?
衛福部常在醫療新聞過後,馬上推出因應措施。不外乎「加入評鑑」「加強核刪」「加強PGY訓練」。這些提高控管手段,看似有用,實則徒增醫療人員勞務與困擾,甚至流於表面工夫,對往後發生同類醫療事件不能預防,更無法補救,只能一錯再錯。
有了錯誤,不該是忙於處罰當事人,限制同類事。應當思考事件疏漏,改進流程,在發生前預先防範。人間諸事如此,醫療更當如此。
(投稿自由時報「自由廣場」未獲選)
● 聯合晚報:醫師培育新模式明年上路 住院醫師加強麻醉訓練
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說,麻醉藥品使用,是PGY計畫中的基礎訓練,住院醫師習得後,未來在臨床上評估需要低風險麻醉時,可自行作、高風險麻醉會麻醉專科醫師,這才是好的醫療分工。明年起將有新課程設計,不再是時間一到就畢業,各能力階段皆有評估,訓練更紮實。
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簡志誠說,住院醫師階段必須有好的臨床專業能力訓練,未來的麻醉基礎訓練,將導入兩百餘個學習里程碑,通過才算完成。● 自由時報:衛福部將改版麻醉同意書 註明麻醉醫師身分
台灣麻醉醫學會與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認為病人應有知的權利,建請衛福部改版麻醉同意書。衛福部今日表示同意,會要求同意書加註施作人員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以及其專科字號。民眾將能更具體評估手術風險。
● 三立新聞網:接連爆發整形美容致死案 專家說話了 :
近日整形美容手術醫療事故接連發生,對此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表示,「美容整形手術絕對是安全的」
留言
張貼留言